擁抱移動互聯網 金象網率先落子移動端
然而,不同以往,金象網這次的創新絕不只是一次“微創新”,它標誌著2007年成立的金象網已經進入到了第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金象網成立的前兩年,摸索如何建設網站,如何打基礎;第二階段是網站技術提升及運營管理改進,重點做優化用戶體驗;第三階段即是app的上線,考慮為未來佈局。金象網CEO牛征曌甚至表示:“移動互聯網未來會替代PC互聯網,等移動端發展到一定程度,我們可能放棄PC端,更多精力轉到移動端。”
也就是說,金象網這一“微創新”可能有一天演變為“顛覆式創新”。對於行業來說,它有著開啟新篇章的意義——中國藥品零售業真正開始擁抱移動互聯網,推出了首款完全自主開發的移動終端產品。
擁抱移動大潮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牛征曌所參加的各類互聯網大會,主題幾乎都是移動互聯網,各大互聯網公司都在苦苦尋求移動互聯網的船票。移動互聯網的商業化價值開始從夢想照進現實,移動互聯網對於企業的價值真正釋放出來。牛征曌以大眾點評網為例:“以前大眾點評網這個應用價值並不大,但他們發佈移動端以後,下載量飆升,現已突破7500萬,其中移動用戶端所奉獻的流覽量超過70%。”
因此,牛征曌決心試水移動互聯網,雖然他對移動互聯網尚不算摸到門道。金象網過去嘗試過Web端的應用,但之前的應用產品化程度不夠,還不算一款正式的移動應用。
許多人認為PC互聯網購藥環境尚不成熟,貿然佈局移動端太過超前。牛征曌的回答是:“是因為大勢來了,並不是金象網有多快。行業總得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金象網向來喜歡做第一——我們第一個搞浮水印圖片,第一個引入掛號功能,第一個嘗試家庭小藥箱,第一次嘗試O2O。”
金象網這款購藥app的上線,顯得好事多磨。從去年10月份開始醞釀app項目,一直籌畫到春節前,這期間金象網的專案組人員一直在混移動互聯網的圈子,向各類移動互聯網公司取經,包括大眾點評網、春雨醫生這類明星公司,學習他們的產品策劃、行銷推廣、技術研發。牛征曌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做出一款像樣的產品。
春節之後,金象網開始嘗試將設計思想和方案做成應用,在正式上線之前,他們測試過31個版本,不斷測試,不斷修改,打磨產品的每一個細節。“目前的版本也遠未到滿意的地步。”牛征曌表示。
產品第一,流量第二
牛征曌認為,PC互聯網拼的是流量,可以先把流量做起來,再慢慢改進商品,而移動互聯網拼的是產品,先有好產品,才能有流量。“手機螢幕很小,產品越往小的地方聚集,對用戶體驗的要求越高。這就是我們改了三十多次版才上線的原因。”
“買藥上金象網”,僅僅是這個名字,也是經過多次推敲才選定的。牛征曌解釋道,不管用戶搜索金象網,還是買藥,都能檢索到我們的app。為了突出這款app的功能,金象網app的圖示設計突出了“買藥”二字,進入首頁,映入眼簾的是通知欄,金象網未來希望將它擴展成為廣告條,廣告欄下面就是六大頻道:日常用藥、營養保健、醫療器械、隱形眼鏡、條碼購、訂單及物流。
“日常用藥是藥店最核心的品類,營養保健早已成為了網購標準品,醫療器械和隱形眼鏡去年開始在網上熱賣。隱形眼鏡本屬於醫療器械的子品類,但我們單獨提出來做一級分類。”牛征曌解釋四個商品分類的佈局意圖。
條碼購主要是方便“老病號”,如果經常吃某種藥,拿手機直接掃一下條碼就能下單。訂單及物流是各大購物app必備的功能。App下面的搜索、分類、購物車及更多等按鈕是參考主流電商app的通用配置方式。其中搜尋網頁中的搖一搖功能頗具特色,搖出來的關鍵字均是金象網精心挑選出來的熱門關鍵字,不僅方便使用者檢索,還能起到對用戶的提示作用。分類頁的設計中,令牛征曌最得意的地方是運用了不同的表現形式:一級分類用圖示,二級分類用文字,三級分類用按鈕,儘量令使用者不會感到沉悶。
為了設計出這款目前還算靠譜的產品,金象網的產品經理參考了許多應用,為此下載了海量應用到手機上,使壞了好幾個手機。
健康app的痛點在哪裡
對於app的推廣,牛征曌表示還不著急,他的首要任務是不斷升級該產品,通過自然下載的流量累計,收集用戶的回饋,反復雕琢這個產品,然後再推廣。
“產品還要再改,增加趣味性和分享性,這是更有意義的工作。推廣至少是8月份以後的事情。在推廣上採取小步快跑,邊推廣邊改。產品如果好,能自己找用戶,給用戶‘痛點’,不用上千萬用戶,有百萬用戶就行,只要用戶能反反復複用它。而不是先拿錢猛砸出1000萬使用者,但產品體驗不好,最後只剩下100萬用戶。核心還是看你的產品是否值得用。”
對於傳統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是一種顛覆式創新,它要求採用全新的運作方式。金象網也力求用新的體制孕育這個創新,app由新的一撥人在運作,與傳統團隊相區隔。
未來金象網的移動端能否顛覆PC端,關鍵在於產品上是否實現突破。健康需求是一個寬泛的隱性需求,你的app如何能讓用戶的隱性需求變成顯性需求,用戶在你的app上點幾下就能解決問題,這需要突破。
“我還在探索。整個醫療健康行業的app活躍度不高,證明醫療健康行業的app商業模式還不成熟,需要真正找到健康app的痛點。”牛征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