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星醫藥:讓世界看見
“這家公司從‘彙聚成長力量’開始,到開啟‘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為中國藥企樹立起了一個會思考,有遠見,實業與資本並駕齊驅的產業標杆。”
在醫藥行業,復星醫藥一直給人的印象是善於思考,長於規劃,縝於計算,最重要的是不斷以守正出奇之勢在產業並購中戰功赫赫。然而近年來復星醫藥在並購領域雖時有點睛之作,但在規模上並無大手筆可言。直到2013年5月復星醫藥攜手復星- 保德信中國機會基金(以下簡稱“復星保德信”)共同出資2.21億美元,收購全球高端醫療美容動力器械領導者以色列Alma Lasers Ltd.(以下簡稱“Al ma”)95.20%股權,業界陡然震驚,此舉無疑是復星醫藥國際化並購的重要里程碑。
復星醫藥繼2012年成功在香港上市,成為中國醫藥行業第三家A+H 上市公司,踏進國際資本市場後,這一最新的跨國並購是復星醫藥國際化道路上的首個產業控股收購。從此, 復星醫藥的醫療器械業務按照既定戰略,瞄準國際市場,逐步進入醫療設備高端領域,並一舉奠定在該細分市場的國際領先地位。
打開復星醫藥並購史,《E藥經理人》發現,通過一次並購進而建立起在該領域絕對競爭優勢的案例至少有兩次,第一次是2003年復星醫藥拿出自己當時最大一筆對外投資5億元與央企為盟,按其70倍市盈率計算,牽手彼時中國醫藥分銷第二大公司國藥控股。6年後,國藥控股上市,不僅穩居中國醫藥分銷龍頭老大,並創造了中國醫藥企業市值最大,以及首家年銷售額過千億藥企。
第二次是2 0 1 0 年復星醫藥以2500萬美元增持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美中互利股權到25%,成為第一大股東。藉此,坐擁美中互利旗下中國高端醫療標杆品牌“和睦家”。
2012年末,復星醫藥董事長陳啟宇在內部刊物上發表文章,談到未來5年企業戰略和定位的變化時強調:復星醫藥這些年基本都是堅持圍繞醫藥健康這個大主業在發展,在整體定位上借鑒美國強生多元化發展醫藥健康產業的戰略模式,在製藥、分銷、醫療服務及零售等領域快速領先。
復星醫藥將自身定位為一家全產業鏈的醫藥企業,而非投資控股公司。目前,復星醫藥的業務結構已戰略性地覆蓋研發、製造、分銷及終端等醫藥健康產業鏈的多個重要環節。陳啟宇將當前復星醫藥發展重點列為三大核心:首先是要發展好製藥業務,加強藥品的研發和製造,抓好創新和行銷,以及並購整合工作;其次是培育好醫療服務業務;再次,支持國藥控股長期持續發展。
2013年是復星創立20周年,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CEO梁信軍的兩篇文章《未來二十年不退休》、《未來十年,如何與過去一樣好》在互聯網上被瘋狂推送。在“錢荒”、“經濟新政”、“中國市場離經濟危機究竟有多遠”等眾多不確定、看不清、但又感覺動盪臨近的時刻,人們更願意聽到實業和資本界一線掌舵者們的判斷。
復星高層對未來集團公司的定位是立足於中國動力的全球資產管理公司,面對這一明確定位又提出八個字“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復星過去20 年的實踐表明,凡是不能到邊和到底的,都是要出問題的。Hold不住的東西,就不是你的。
《E藥經理人》認為,復星醫藥在行業內數次戰略領先,高舉高打,其遠見卓識與復星集團的戰略牽引密不可分。從公司最早提出的口號“彙聚成長的力量”開始,復星創始人之一、前任復星醫藥董事長汪群斌在十年前就曾斷言:“中國企業的並購意識在不斷加強,未來並購的機會越來越少,在這種背景下復星實業(後更名復星醫藥)面臨著一種選擇:是優先整合企業,還是優先搶佔資源?復星實業把搶佔資源放在第一位。”
汪群斌一直強調:“復星實業不是個風險投資公司,投資的目的不是為了賣掉,而是要將其融入到復星實業的企業運作體系當中。並購只是復星實業為謀求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手段,決不是為了並購而並購。當企業自身資源能對其業績產生強有力的支援時,會越來越注重立足於自身發展。”
隨後,這一理念被固化為復星醫藥發展的核心動力—“內生式增長, 外延式擴張,整合式發展”。
2005年到2009年間,各路資本對醫藥產業傾巢出動、炮火連天,並購惡性競爭導致的直接結果是標的公司價格過高,這期間復星醫藥對於製藥工業並購採取了急脈緩炙的方法,主動放棄了一些現在看來增長優質的公司。陳啟宇認為,在行業整體增長超過15%的情況下很容易掩蓋住那些無持續、無未來而現階段增長不錯的公司,這些就是大潮退去後的裸泳者。
恰在此時,復星集團宣稱2010年為“全球化元年”。郭廣昌提出“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的國際化發展模式。復星醫藥迅速在組織構架、對外合作、資本市場全面展開全球化戰略。
跨國大並購
收購Alma至少打破了復星醫藥國際化並購的兩項記錄。這不僅是復星醫藥跨國並購的首例產業控股收購,而且金額之大在復星醫藥國際化並購史上也是前所未有。
作為目前中國對以色列的最大投資,這家以色列公司為何有如此魅力使得復星擲出重金將其攬入懷中?
“海外並購可以拿到兩樣東西, 即研發製造能力以及分銷網路。尤其是海外市場網路正是我們所看中的。如果有這樣一個載體,我們本身的研發有很多成果就能放進去。”陳啟宇這樣闡述海外並購的意義。
將這兩點套用在此次並購上,完全契合。Alma在高端美容設備領域的佼佼者地位,可以使復星醫藥原本研發能力相對較弱的醫療器械領域將迅速上到一個新臺階,在醫療鐳射美容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準。根據獨立協力廠商報告,Alma已佔據全球高端美容動力器械15%的市場份額,2012年年銷售額近1億美元。雖然規模不大, 團隊近200人,卻在全球60多個國家建立了市場推廣和銷售管道。
更重要的是,“Al ma 在全球擁有一批非常忠實的分銷商,如果能把這種市場管道建設研究透了,並嫁接到復星醫藥的國際業務上,將會對復星醫藥有非常好的影響。”陳啟宇對於Alma將在復星醫藥發揮的協同作用寄予厚望。
作為一家已經具備成長為優秀公司基因的Alma,何以最終賣給了並非出價最高的復星醫藥?
假設你在復星醫藥上海本部的新聞專訪上,聽到復星醫藥董事長陳啟宇、復星保德信基金總裁仲雷、美中互利醫療有限公司(CML)首席運營官李瓊玖等相關參與者對整個並購過程的講述,一定會驚歎於復星此次收購中上述三人所在業務領域三股力量共同作戰、堪稱完美的“合夥人”手法。
此次收購中,最先關注Alma的人是李瓊玖,她管理的CML由復星醫藥與美中互利在2010年重組後合資成立,目前已經成為復星醫藥醫療器械的運營平臺。
因CML從事醫療器械代理業務的緣故,李瓊玖對於在醫療器械領域具備明顯優勢的企業一直有所關注,Alma 早已被她列入看好企業名單之中。
在復星醫藥、復星保德信基金與CML達成了並購Alma的戰略一致後, 歷時9個月的談判從2012年9月開始。
鑒於Alma在被收購前,股權以約65%和35%的比例分散在美國一家基金公司和公司管理層手中。復星醫藥兵分兩路有針對性的進行談判。一路是復星保德信基金—一支出資方為美國保德信、復星負責管理運營、規模達6億美元的基金。這支基金除了在上海有辦公室之外,在紐約也設有辦公室,與Alma原大股東基金公司的溝通工作正是由復星保德信在美國的執行經理具體執行。
另一路則是CML。熟諳醫療器械業務的李瓊玖等CML管理團隊,跟Alma管理層溝通起來頗為順暢,加之CML不少高管是猶太裔,相同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環境,也成為談判中的助力因素。
這還不夠。復星醫藥的團隊還要給Alma足夠的信心,Alma40%的業務來自亞洲市場,其中中國占了一大部分。而復星醫藥要告訴被並購方的是, 自身的分銷網路之強大,不僅是國內排名第一的醫藥商業公司國藥控股的第二大股東,而且擁有金象、復美等大型連鎖藥店終端資源。其在製藥領域的經驗也可以為Alma今後在中國的發展有所幫助。這一切正是復星集團一直宣導“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的理念在醫藥板塊的生動體現。
要讓對方真實瞭解復星醫藥, 最直接也最奏效的方式莫過於邀請Alma管理層來復星總部體驗其中國實力和國際品牌,復星醫藥向其傳遞這樣一個理念:復星醫藥這個開放、國際化又專業化的團隊,將為Alma今後特別是在中國的發展帶來價值。
最終,三方協作低價完勝此次收購,復星醫藥、復星保德信和CML分別以4442萬美元、5000萬美元、5350 萬美元的出資額享有Alma30.03%、33.8%、36.17%的權益。
國際化進階
實際上,復星醫藥國際化戰略一直在穩步推進,就在收購Alma前不久的今年3月,復星醫藥集團宣佈與美國擁有當今世界領先檢測技術及腫瘤化療用藥監測產品組合的Saladax Biomedical,Inc.簽訂系列合作協定。前者認購Saladax D輪增發優先股,出資總額為近2250萬美元,本次認購完成後復星醫藥將成為其單一最大股東。同時,Saladax授權復星醫藥旗下的醫學診斷企業、全資子公司復星長征中國區域排他性的市場權和產品製造權。
在更早之前的2012年2月8日,復星醫藥以17.65%的比例參股韓國SD Biosensor。這家公司系2010年底由韓國上市企業Standard Diagnostics Inc. 的一個部門獨立拆分而成的公司。其產品屬於快速診斷用途,主要客戶群體為醫院臨床-急診檢測、診所-快速檢測、家用-疾病日常檢測。此次收購不僅使復星醫藥在現有診斷業務的基礎上,增加了快速診斷技術平臺,有利於公司診斷業務的全面化發展;同時, 通過本次投資,復星醫藥還獲得了該公司產品在中國市場的獨家銷售權。
如果總結復星醫藥國際化的軌跡,2008年可以算作一個節點。彼時, 根據復星醫藥的發展戰略,公司國際部的工作重點逐步轉向對海外醫藥企業的並購上。
復星醫藥國際化的雄心盡顯其佈局之中。2008年到2010年兩年時間內, 復星醫藥的海外投資團隊快速擴充, 相繼在紐約、東京、倫敦成立了海外辦事處,並建立起相關的流程和制度。
陳啟宇向《E藥經理人》透露,尋找並購標的的管道主要有3個:一是復星醫藥對相關領域所有上市公司會按照自己的標準去排查,看哪些有可能成為其並購目標。第二是並購團隊到所負責區域依靠當地人脈實地考察尋找專案。第三個管道則是同行朋友推薦或者自己找上門來的,專案接手後,復星醫藥會根據自己的標準分析瞭解,據其戰略匹配度、管理團隊和價格等因素來確定是否繼續往前推動。
“我們需要與醫藥相關的各類基金建立好業務聯繫,各國投資促進機構、仲介公司、律師行,會計事務所等也都是我們獲取投資資訊的重要來源。當然,你最好是有足夠自信和實力直接拜訪到海外製藥企業的高管,以獲取更多一手信息。”復星醫藥集團副總裁兼國際部總經理崔志平無疑是對這一流程最熟悉的人。
在這期間,復星醫藥最大的收穫當屬2009年成功投資美國仿製藥企業漢達,從而持有漢達藥業10%股權。漢達是美國一家小型研發企業, 擅長緩控釋製劑技術及開發挑戰專利的仿製藥,工藝技術國際領先,多家美國著名藥企競相與之合作。漢達藥業已經向美國FDA申請了4個高難度仿製藥,均是國際市場中的重磅產品, 其中兩個是首仿,Teva、Sandoz等大型仿製藥廠先後提出以每個約千萬美元首付加利潤分成的代價購買漢達產品的市場代理權,未來收益可觀。
漢達專案還將帶來一系列協同效益。復星醫藥與漢達簽署了合作開發針對歐美市場的挑戰專利仿製藥的協議,此外,漢達藥業還將把多個產品的中國市場權益以特殊優惠條件獨家許可給復星醫藥。另外,復星醫藥有條件的成員企業還可以為漢達代工生產, 供應歐美等規範市場。復星醫藥產業公司將借與漢達合作的契機,加大對人才隊伍的培養,逐步精通歐美藥品註冊文件的準備、挑戰專利及產品註冊過程的管理、符合美國cGMP要求的研發及生產過程的管理等全過程。
表面上看,復星醫藥國際化並購戰略啟動的時間正好趕上了歐美金融危機導致海外資本市場大幅下滑的好時機,復星醫藥敏銳地將這一資訊轉化為戰略制定的重要參考—這有可能從海外市場以相對較低的成本,獲取國外先進科技和高端技術,從而積蓄能量,搶佔未來市場的制高點,實現跨越式發展。
實際情況是復星醫藥國際化佈局早在歐美金融危機之前便做好了長足準備。復星醫藥內刊曾載文:一位外國州長回憶復星醫藥還未上市之時, 時任復星醫藥董事長汪群斌(現任復星國際總裁)等人就請他幫忙留意當地的醫藥投資整合機會,並曾多次帶領團隊到該國考察醫藥專案。
2005年復星醫藥國際化佈局有了實質性進展,這一年,公司國際化發展戰略正式啟動,崔志平也是在那時離開上海醫藥加入復星醫藥。從那時開始, 國際部不斷吸納人才,實際上,早于金融危機前一年,公司的第一位投資總監已經到任。
而2008年可以算作是復星醫藥一直在等待的合適時機,就像復星醫藥從2005年到2009年都未做控股收購業務,是因為國內近些年來熱錢湧入帶來的不理性的高市盈率一樣,復星醫藥要等待合適的時機才會出手。此次對Alma的收購的背後同樣是復星醫藥把握最佳時機的體現—和國內醫療器械企業相比,海外公司估值更低。
內涵式發展和外延式擴張並舉一直是復星醫藥遵循的模式,在海外並購進行外延式擴張的同時,其下屬公司在國際化上的自身實力也不斷進階。
繼2005年復星醫藥-桂林南藥率先在抗瘧藥領域實現了中國成品藥的飛躍,青蒿琥酯片獲得世界衛生組織供應商資格後。2010年,重慶藥友口服固
體製劑通過了加拿大衛生部的GMP認證,桂林南藥提供的青蒿琥酯品質標準入選美國藥典,青蒿琥酯注射劑通過WHO的供應商資格認證,重慶醫工院的蔗糖鐵、培美曲塞二鈉原料藥通過美國FDA 的審計,重慶藥友製藥首次向美國FDA提交了第一個鹽酸文拉法辛製劑產品的ANDA註冊申請,重慶凱林公司鹽酸克林黴素原料藥新生產線通過了美國FDA認證。這都為公司產品國際市場的拓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過去五年
怎能不為之驚歎!
就在兩年前《E藥經理人》舉辦的2011年中國醫藥企業家年會上,陳啟宇還在為復星醫藥醫療器械版塊的相對薄弱流露出一絲悵意,兩年後,復星醫藥通過一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重金收購意欲迫使中國醫療器械行業重新洗牌。
這就是復星醫藥。整體上看,醫藥流通業務、製藥業務、醫療服務業務、醫療器械與診斷四個板塊多元化鋪陳的陣勢已經具備了足夠的震懾力,可是當走近以後會發現,這些子版塊並不是充數增量的符號,而是復星醫藥已經或者將要為自己築起的一道極具競爭價值的銅牆鐵壁。
“復星醫藥現在的佈局實際上是在為10年後公司的發展打基礎,未來10年復星醫藥的發展已經比較清晰, 而且也有了資源。”陳啟宇在接受《E 藥經理人》專訪時表示。據悉,復星醫藥今後的戰略重點是要實現醫藥製造業的創新、全球化;以及把醫療與醫藥服務業打造成為本土龍頭。
在這些子板塊中,最令人矚目的當屬醫藥流通領域,特別是當2009年國藥控股成功實現以打破多項紀錄的姿態登陸H股上市並隨後邁入千億元級別企業的時候,背後不知有多少人對其第二大股東復星醫藥的戰略眼光流露出羡慕的眼神。
回顧歷史,復星醫藥以10年為期的高瞻遠矚的戰略佈局仍然值得深思。2003年國藥控股成立時,很多人背後議論著這樣的國企法律問題很多,應收賬款很多,投資前景並不良好,復星醫藥卻果斷擲出重金來表明自己看好國藥控股的態度。
再次提醒,這不是貿然決斷,復星醫藥的底氣就在於當時在對中國、世界的醫藥產業發展歷史、現狀進行了系統分析後,對10年後的中國醫藥產業作出的大膽判斷:認為率先整合的將是商業,由於外資當時還不能進入這個領域,就更加堅定了復星的判斷。再次, 就算外資進入中國,在醫藥領域能夠與之抗衡的細分行業為數不多,而最被看好的無疑是分銷管道。近幾年醫藥商業領域的整合已經印證了這個判斷。
復星醫藥在傳統製藥領域的未來同樣值得期待。製藥業務領域的實力伴隨著近年來不停歇的並購不斷提升。
公司在製藥領域最近的一個大手筆發生在2012年12月,復星醫藥出資5.86億元受讓湖南洞庭藥業股份有限公司77.7%的股份,後者是國內精神藥品和止血藥品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 其主導產品為富馬酸喹硫平和氨甲環酸。從市場容量和增速角度來看,神經系統是僅次於心腦血管的全球第二大治療領域。而洞庭藥業在精神心理藥和抗抑鬱藥領域具備充分競爭力的產品線,既有首仿、獨家品種,還實現了原料藥和製劑一體化。在腫瘤領域,去年12月份,復星醫藥宣佈與大連萬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作設立合資公司—大連萬春藥業有限公司, 共同開發抗腫瘤新藥。
而在更早的2011年,復星醫藥控股收購了疫苗生產企業大連雅立峰, 由此進入具有較高行業壁壘的疫苗領域,為未來打造公司的疫苗平臺奠定了良好基礎;復星醫藥還控股了特色生化製劑企業錦州奧鴻,豐富和優化了公司產品結構,為公司的發展引入了新的重磅產品。
有分析稱,復星醫藥的工業板塊從優勢品種向優勢治療領域演進,產品梯隊不斷升級。分析這些大品種,可以看到競爭壁壘構建的產品力,以及在細分領域的領先地位:奧德金、邦亭、摩羅丹是獨家品種;注射用前列地爾幹乳劑和阿拓莫蘭片劑是獨家劑型;阿拓莫蘭粉針、富馬酸喹硫平片、頭孢美唑鈉粉針是首仿;青蒿琥酯類抗瘧疾藥物、抗結核病系列藥物享有原研智慧財產權;生化胰島素、水解氨基酸系列在成本效率、產品品質上國內領先。
公司2008年才開始關注的醫療服務領域,作為復星醫藥盤子中最年輕的板塊已經成長起來,也算得上近5年復星醫藥精力和資源的主要投放所在。
一系列並購合作之後,復星醫藥的醫療服務板塊已經構架成型。
2 010 年,繼上一年年底收購醫療服務和醫療器械提供商Ch i ndex International Inc.(美中互利)11.18% 的股份之後,復星醫藥再次增持其股份至25%,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同時, 雙方達成戰略聯盟,大力發展高端醫療服務品牌和睦家。此外,公司還在2011年下半年收購了安徽省濟民腫瘤醫院70%的股份以及岳陽廣濟醫院55%的股份。2012年,復星醫藥又與宿遷鐘吾醫院正式簽訂合作協定,取得該院55%的股權。
一系列並購背後,除了標的公司的優劣,最大的風險其實是自身資金池的蓄積保障。這方面的運作能力, 復星醫藥確實可圈可點。
2012年底復星醫藥通過發行H股在香港融資的6億美元中,48%的募集資金即近3億美元將用於並購,為其並購提供重要的資金支持。
除了自己上市,投資上市公司也是復星醫藥的融資手段。為了優化資源配置,集中資源用於核心控股業務的發展,今年5月份,復星醫藥將其持有的同濟堂32.10%出售給了盈天醫藥, 此次賣價8.47億元,而當時復星醫藥購入這些股票時僅耗資2809萬美元。
自2011年8月29日以來,公司合計耗資3461.19萬美元在二級市場通過20餘次密集增持紐交所上市公司先聲藥業,買入先聲藥業804萬股普通股, 占其已發行普通股總數的7.46%。先聲藥業作為國內創新型藥企的新銳力量在美國資本市場一直被低估,最近傳出其正在實施出私有化退市方案。此方案若能最終成行,復星醫藥無疑將從中獲益匪淺。
對標管理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而在企業中實施對標管理,正如樹立一面鏡子,以明得失,找差距。
對標管理之於復星,“已經成為戰略管理的核心,甚至成為了公司總部的工作語言。”原復星醫藥董事長汪群斌曾這樣闡述對標管理在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
復星醫藥對標學習對象之一是以多元化聞名的美國強生公司。“復星醫藥在整體定位上朝美國強生看齊,在製藥、分銷、醫療服務及零售等領域快速發展。強生是醫藥健康領域裡,在藥品、消費品、醫療器械三個方向上綜合發展的一個企業,它也有對於一些創新技術的風險投資體系。過去的十多年, 復星醫藥一直在構建這樣的一個業務架構。我們希望在醫藥產業鏈中,在三個以上的領域形成我們的競爭優勢。”
通過一連串的並購後,復星醫藥離這個目標越來越接近了。
在醫療器械和診斷領域隨著Alma 併入,復星醫藥的醫療器械業務由代理向研發製造的轉型將取得突破。其原有的醫學診斷與醫療器械板塊2012 年收入規模10.6億元,其中醫學診斷與醫療器械製造業務收入5.9億元,醫療器械代理業務收入4.7億元。
製藥工業領域,銷售過億元的產品逐步形成復星醫藥的優勢品種群, 數量從2010 年的5個增加到2011年的8 個,2012年已經達到11個。現在,這些品種為公司醫藥工業板塊貢獻了約70% 的銷售收入和利潤。業內分析稱, 憑藉十多個年銷售上億元的有競爭壁壘的大品種,以及不斷豐富壯大的產品線和銷售實力,復星醫藥製藥工業將進入盈利增長快車道,通過創新、行銷、國際化,5年以後公司的醫藥工業板塊將躋身中國製藥第一梯隊。
醫藥流通領域,復星醫藥支持國藥控股的整合發展,其2012年實現收入1357.87 億元和淨利潤19.74億元, 分別同比增長32.83%和26.48%。伴隨著國藥控股的不斷發展,復星醫藥的收益也非常可觀。
此外,對醫療服務領域的提前投資佈局也正在成為復星醫藥新的想像空間。從2011年年報來看,公司來自醫療服務領域的收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到2012年中,該板塊業務收入已快速突破7000萬元。
除了在多元化佈局上對標強生的並購戰略,復星醫藥在對子公司的管理理念也與強生有相似之處。強生奉行“分權經營”的管理理念,目前強生的子公司在運作的獨立性上,相比其他一些跨國公司要大,運作的獨立性也較強。
在充分吸收強生分權制的管理理念後,復星醫藥創新出了自己的一套對下屬子公司的管控模式—戰略管控,即集團總部通過設定目標、確定資源配置來進行授權管理,通過對經營目標的跟蹤、分析,對主要戰略決策進行調整和管理。
復星醫藥戰略管控背後的考量是:作為一家業務遍及醫藥領域各個環節的專業醫藥企業集團,復星醫藥設立了打造主流市場一流企業的願景目標,但這一目標的落腳點和實現還是要以所投資的控、參股的企業為戰略執行的主體。
在過去的發展歷程中,復星醫藥積累起一批優秀的產業資源和人才團隊,包括一批擁有企業家精神的企業經營者,和一批行業內領先的不同領域的專家、專業人士,通過管控體系安排的一系列互動和交流,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使集團各個層面、各個企業能夠充分分享各自的智慧,做出最理性、最優化的戰略決策。
前述復星醫藥對Alma收購後的安排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此次收購完成後,持有公司4.80%股份的Alma 管理層並不會立即發生大變化。“管理層的持續穩定是一個基礎,在此基礎上,復星醫藥與他的創始人一起規劃完善管理層未來的發展。我們認為,現在的管理層,具備承擔這個公司發展未來的能力。”陳啟宇說。
但同時,收購完成後,Alma將會組建一個“非常高效的、真正起作用的董事會”。該董事會有7名成員,管理層占一個席位,復星醫藥、復星-保德信基金和CML分別占兩個席位。復星醫藥副董事長兼總裁姚方以及另一名負責人力資源的高層將成為復星醫藥派出的兩名董事。
其實,放權的背後實則是復星醫藥對其投資眼光的自信,其在投資過程中一直將團隊作為一切並購的核心考量因素。在2013年全國“兩會”上, 《E藥經理人》發現,復星醫藥旗下控股參股公司的負責人中,有4位全國人大代表。這就是復星醫藥的魅力和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