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7

躬耕杏林三十載 專攻腫瘤濟蒼生

躬耕杏林三十載  專攻腫瘤濟蒼生

——記安徽濟民腫瘤醫院院長劉愛國教授

 

 

 劉愛國,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歷任蚌埠醫學院附院腫瘤外科主任、安徽省新華腫瘤醫院腫瘤中心主任、現任安徽省抗癌協會理事長兼任中國抗癌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常委、中國癌症康復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委、中國腫瘤心理專業委員會副主委、中國腫瘤醫院管理學會常委、中國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老年腫瘤學會常委、中國民營醫院管理分會常委、安徽省康復醫學會副理事長、安徽省腫瘤學會副主委、安徽省腫瘤外科學會主委、安徽省乳腺癌專業委員會主委、安徽省癌症康復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主委、安徽省海智專家科技協會理事。

2008年榮獲安徽省“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專案資助,2011年榮獲“安徽省醫療衛生行業十大影響力人物”稱號。2012年獲安徽省政府試點省項目支持,連續三年獲合肥市重點科技項目支持。

 

踐行無悔誓言

劉愛國生於一個知識份子家庭,高中畢業他就參加了上山下鄉運動,雖然身在窘境但家庭的素養與傳統讓他依舊不忘讀書與學習,困難的生活也沒有掩埋他對知識的渴求與嚮往。1978年,他通過高考成為“文革”後的第一屆大學生。畢業後,順利分配到安徽省六安地區人民醫院當了一名外科醫生。

改革開放初期醫療資源匱乏,劉愛國眼睜睜的看著一些癌症患者疼得徹夜難眠,有些患者則因無法得到治療而死去。鮮活、燦爛的生命就這樣一個一個的在他面前消失,而他束手無策又無可奈何。也正是從那時起,劉愛國痛下決心,以後有條件了,一定要辦一所專治腫瘤病人的醫院,解除他們的痛苦。

1987年,劉愛國考取了蚌埠醫學院腫瘤學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腫瘤學專家李同度教授,也是安徽省第一位腫瘤學研究生。由於成績突出,畢業後直接留校工作,劉愛國憑著自己的拼勁與精湛的醫術很快從普通外科醫生提升為腫瘤外科主任。

1999年,一紙調令將劉愛國調往合肥籌建安徽省腫瘤醫院——他,終於迎來了實現人生夢想的機會,他終於可以建一所專為腫瘤病人開設的醫院。正當他欣喜萬分,緊張熱烈投入籌備工作中時,政策卻悄悄的發生了變化,政府主管部門叫停了政府投入的大型腫瘤醫院建設。這當頭一棒,劉愛國陷入了絕望與沉痛中。

但是,冷靜下來的他根本就不甘心自己的辛苦就這樣付諸流水,他內心深處燃燒著希望之火。2003年,幾經曲折在政府扶持下,安徽省濟民腫瘤研究院附院成立了,這是由劉愛國與安徽省腫瘤專家聯合創辦的一家股份制形式的腫瘤醫院。

 

艱難的第一步

“堅決不收紅包,不收回扣”!劉愛國覺得醫生必須要有更高的道德底線和行為準則,他說:“仁術對於一個醫生的確很重要,但前提是你要有一顆仁心。”他要求醫護人員親自參加不幸離世患者的追悼會。雖然有些疾病依靠現有的技術確無法攻克,但是作為醫務工作者你必須表現出對生命的敬重與敬畏。只有通過這種方式,醫護人員才會更加懂得體諒、關懷前來就診的病人。這就是劉愛國一個高度自律又充滿悲憫之心醫生,但2007年醫院建立之初,劉愛國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個坎,也是最大的一個坎。

春節將至,正當大家都沉浸在新年來臨前的喜慶氣氛中,當時的合作投資方由於自身公司的變故,突然停止支付建設款項,醫院在建大樓不得不停工。大批拿不到工資的農民工把事先並不知情的劉愛國圍堵在辦公室裡,承建商要抱著他著一起跳樓。

經過交涉,投資方表示實在難以為繼,考慮到農民工的辛苦和急切等待拿錢回家的心情,為了醫院信譽與心中的理想,劉愛國和另幾個投資人及親戚朋友將房子等資產全部抵押掉,在一周內,籌集700萬元,支付工人工資。

“小年夜下午五點多,終於把農民工的工資和相關款項全部結清了。”夜色逐漸籠罩城市,當時劉愛國的心情格外沉重,“我大小也算是個專家,不缺名利,很多人覺得我沒有必要闖這關,但是我覺得作為醫生,必須要有責任感,要有理想。我就是想集中專家的力量,在安徽省內搞一個專門的腫瘤醫院,為安徽乃至全國的腫瘤病人解除痛苦。”

2011年,安徽濟民腫瘤醫院攜手上市公司——上海複星醫藥集團,總投資20億元人民幣的安徽省濟民國際醫療健康產業園項目已列入規劃。如今,站在已正式落成啟用的新醫療綜合大樓上,俯瞰占地50畝的醫院全貌,回顧30年來的坎坷歷程,又有誰能比劉愛國更深知這一切的來之不易。然而,醫院大樓建設竣工,僅是硬體建設的完工;對於一流醫院的發展,更重要是軟體建設,也就是人才的積聚。首先,在制度上保證醫生的基本收入,引進激勵機制,實行多勞多得,醫生看的病人越多,收入越高。這就促使醫生用最適當的方式治療病人,因為只有病人被治好了,才會有更多的人慕名而來。其次,醫院鼓勵醫生進修,制定了詳細的獎勵方法和培養計畫,為各類深造者提供支援。全院形成了以專家為中心,加強中青年技術骨幹培養為重點的人才梯隊建設體系。

 

“多學科會診,個體化治療”

他說:“作為一個醫生,不管醫院發展到怎樣的規模,我放不下我的技術,而且學海無涯,永無止境;作為一個院長,要言傳身教,你的言行大家都在看在學。特別在學術上,我們要有更廣闊的視野,不僅要立足國內,更要敢於超越自我,勇攀世界醫學高峰。”在醫院籌建和快速發展中,劉愛國堅定地認為醫療技術是醫院的核心競爭力。2001年至2003年,他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學習先進醫療技術。

同時,劉愛國著力為醫院營造寬鬆而濃厚的學術氛圍,努力打造學術型醫院,始終瞄準國內外腫瘤診治的最新進展,注重加強國內國際學術交流、技術合作,不懈促進技術創新。該院先後成功舉辦多次國際學術交流,主動到國外一流學府參觀訪問,陸續邀請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獲得者Ferid. Murad博士,國際病理協會主席、德國洪堡大學校長Dietel教授,加拿大麥吉爾醫學院癌症中心主任Jamali教授,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腫瘤系主任David教授等教授來院進行學術交流和技術指導。並先後與美國休士頓M.D. Anderson腫瘤中心、哈佛大學、南加州大學、德國洪堡大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中國科技大學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不斷引進腫瘤治療新技術。

僅最近兩年,劉愛國就先後邀請國際免疫治療技術專家Alex. Chang博士、美國FDA細胞質量控制專家Allen博士和世界衛生組織姑息治療首席專家、美國M.D.Anderson腫瘤中心姑息治療研究所所長Charles.Cleeland教授、中國癌症基金會副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趙平教授、上海東方肝膽醫院副院長沈峰教授、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癌症研究中心研究員鄧軍先生等召開了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和安徽省抗癌協會腫瘤生物治療專業委員會成立會議暨首屆國際腫瘤生物免疫細胞治療技術高峰研討會、安徽省抗癌協會鼻咽癌精確放療學術研討會、安徽省抗癌協會第五次腫瘤姑息治療學術會議、安徽省腫瘤防治進展博士科技論壇、安徽省抗癌協會乳腺癌專委會第五屆學術會議、安徽省癌症診治最新進展學術報告會、晚期癌症疼痛控制及姑息治療學術研討會等多場大型學術會議。

    事實證明,交流合作對於醫院非常有益,它促進了醫療方式的改善、醫療技術的進步。醫院憑藉多個交流課題,分享了國內外前沿治療經驗,也為今後的發展打開了思路。通過打造專家團隊提升業務水準,投入資金引入高新技術促進學科發展,濟安徽民腫瘤醫院還被中國醫院協會確立為民營醫院發展模式的典型,在全國宣傳推廣。2014年9月,院長劉愛國受邀做客人民網,就社會資本辦醫的難點和熱點話題接受了專訪。

目前,安徽濟民腫瘤醫院擁有國際先進的Elekta直線加速器、第六代γ刀、DSA、1.5TMRI、16排螺旋CT機、數字胃腸機、DR、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類比定位機、電子胃腸鏡、支氣管鏡、腹腔鏡等60多套先進設備儀器,為腫瘤診治工作奠定堅實基礎。醫院在肺癌、乳腺癌、大腸癌、宮頸癌、精確放療等方面的診療技術,處於全國領先水準。在西方醫療技術發達國家,已逐步普及對腫瘤患者實行多學科專家會診制度,大大提高了癌症患者的治癒率和生活品質,延長了患者生存期。但國內由於技術和意識等多方面因素,對腫瘤患者進行專家會診制度還沒有有效開展。劉愛國及時組建了安徽省抗癌協會專家諮詢會診中心,率先在安徽濟民腫瘤醫院成立“多學科專家會診工作組(MDT)”,每週四下午召集各科專家,分別針對各科室首診及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存在的疑難病例開展會診討論,將國際先進的“多學科會診,個體化治療”理念用制度化的措施貫徹於醫療實踐,取得很好的醫療效果。

 劉愛國解釋說,一個病人到我們醫院看,不是一個醫生看,最少是三個專家,就是腫瘤內科、外科、放射治療,如果需要,還有其他的科室都可以進行會診,共同制定一個診療方案。每個病人有不同的方案,所以這是多學科的綜合以及個體化的治療。現在腫瘤治療領域裡面,大家也提到了,在公開討論過程中,比如公立醫院治療中的過度治療,大處方,過度檢查等等。這是什麼原因呢?腫瘤病人到了醫院以後,哪科先看了,哪科先作出診斷和作出治療。在我們醫院,一個腫瘤病人第一次到我們醫院後,我們有一個首診負責制,首診負責制以後,必須多學科會診。

 

仁心仁術不忘初衷

劉愛國常說:“‘濟世救民’是濟民人的宏願,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以病人為中心’是醫院的服務宗旨,我們在做好治療和服務的同時,應力所能及地幫助一些貧困患者。”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濟民腫瘤醫院建立後,每年拿出百分之五左右的收入,來減免一些困難患者的醫療費用。特別是參加新農合以後,對來看病的五保戶一律實行先就診、後付費。幾年來,醫院累計減免的費用已達2千萬元以上。

同時,安徽濟民腫瘤醫院還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每年多次派專家深入到金寨、六安、霍邱、壽縣、廬江等革命老區下鄉義診、講座,並開展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和乳腺癌防治月活動。2009年,舉行“紀念白求恩逝世70周年國際醫學高峰論壇”;2010年,承辦第十六屆腫瘤防治宣傳周全國啟動儀式,並攜手球王馬拉多納開展慈善中國行·安徽站——愛心捐助十餘名貧困腫瘤患者;2011年,攜手省抗癌協會開展“世界乳腺癌宣傳月·萬人乳腺免費檢查”活動,為池州石台縣牯牛降貧困小學愛心助學;2012年,開展由國家民政部評審立項,中央財政專項資助的安徽濟民腫瘤醫院乳腺癌患者醫療救助試點專案,成功救助80位低收入家庭乳腺癌患者;參與中國癌症基金會鄂溫克族自治旗婦女乳腺癌早診早治項目;2013年,取消喬遷慶典活動,將5萬元慶典費用和2萬元員工捐款捐贈給雅安地震災區;實施“安徽省社家老年服務中心和合肥社家養老公寓、安徽濟民腫瘤醫院聯合體”項目;2014年,再次獲得由安徽省民政廳審核推薦、中央財政資助的“安徽濟民腫瘤醫院乳腺癌患者醫療救助試點專案”,專項針對全省前100名符合條件的乳腺癌低收入家庭患者,開展每人減免5000元醫療費用的救助行動,為全省廣大低收入家庭乳腺癌患者送去了關愛和幫助。

劉愛國對醫務人員反復強調:“醫療是特殊行業,人命大於天。醫生必須要有職業理想。”醫患關係較為緊張,是不容忽視的社會話題,究其原因,一是患者及家屬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逐步提高,一是在當前社會環境下部分醫護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責任的缺失。但濟民腫瘤醫院的醫患糾紛始終較少,主要就是該院未雨綢繆,先從源頭上抵制不正之風,不僅注重用制度保障醫生權益,也注重通過制度保障患者權益。平時教育醫護人員要與患者多溝通,心換心,用心服務,獲得患者情感的認同。對於產生的糾紛,院方也是首先從患者角度理解對方的訴求,以最誠摯的溝通來消弭抵觸情緒,同時通過嚴密的組織,嚴謹的態度,嚴格的要求,嚴厲的措施,早協調,快處理,努力將糾紛控制在最小的影響範圍之內,並最終化解矛盾。另外,濟民腫瘤醫院在管理上堅持從嚴治院,堅決刹住行業歪風。此前,一名涉嫌向病人推銷不必要藥品的醫生被辭退了。談及此人,劉愛國沉痛地說:“醫院引進這位醫生,是器重他的才能。但是很可惜,他不能做一個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醫生,不能融入本院的文化,因此,濟民腫瘤醫院也無法再容留他。”

 

“安徽省民辦非企業5A等級單位”

    歷經十載,春華秋實。2013年底,安徽濟民腫瘤醫院喜迎成立十周年。時至此時,在劉愛國院長為首的領導班子帶領下,安徽濟民腫瘤醫院實現了從一個租賃別人辦公場所,只有員工30餘人,病床45張的醫療門診,到占地50畝,首期投資5億元人民幣,設置床位700張,躋身全國最大的腫瘤專業股份制醫院的華麗轉身。目前醫院已被安徽省衛生廳批准設置為三級腫瘤專科醫院,並評審通過了國家級重點腫瘤專科醫院專案。十年來,醫院建成省內第一家專業腫瘤治療中心,建立28項醫療安全保障措施,同20餘所國內外著名腫瘤研究機構建立友好協作關係,與國內外16所大學開展多項科研合作課題,形成了以12個各具特色的醫學診療中心為核心的45000平方米診療用房的規模,擁有60餘套國內外高科技診療設備和20餘名國內腫瘤學界著名專家、60余名年輕技術骨幹、300多名溫柔體貼的專業護士組成強大醫療團隊,以6星級人性化服務理念,共接診來自全國以及臺灣、紐西蘭等地患者10萬余名,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逐步在老百姓心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2006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的“全國民辦非企業自律與誠信建設先進單位”稱號,2011年榮獲安徽省工商局、省商務廳等聯合頒發的“安徽省醫療衛生行業十大影響力品牌”,2012年榮獲安徽省商務廳、省工商局等聯合頒發的“安徽省最佳品牌單位”,合肥市文明辦、合肥市衛生局等聯合頒發的大型無償獻血公益行動“協作共建獎”和由安徽省醫院管理協會頒發的“誠信醫院”,以及2011、2012連續兩年獲得由安徽省民間組織管理局、文明辦、新華社安徽分社等聯合頒發的“安徽省百優社會組織”;2013年榮獲安徽省商務廳、省工商局等聯合頒發的“安徽省十佳信用品牌單位”,安徽省民政廳評審為“安徽省民辦非企業5A等級單位”等系列稱號。

劉愛國說:“醫院發展目前進入了快車道,我們的管理和對人才的培育更要務實求真,夯好基礎。醫院口碑非朝夕可鑄就,卻能毀於瞬間。這就警示我們務必要求自己的醫生對每一次問診認真,為每一個病人負責”。濟民要真正成為一流的腫瘤專科醫院,光靠硬體條件改善還不夠,更要有醫療技術和服務水準的全面提升。向上攀登是永無止境的,我們的目標不僅要追求國內領先,還要向國外的一流醫院看齊。醫院將緊跟形勢,穩紮穩打,充分領會政府醫改政策,努力在醫改背景下,為政府減輕一些民生工程壓力,治療更多病人,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