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8

【媒體報導】新華網:中國青蒿素走向世界的另一條道路 - 自主創新抗瘧藥青蒿琥酯如何競爭國際市場

新華網上海10月7日電(周廣斌)諾貝爾獎的光環迅速讓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成為全球媒體聚焦的對象——她憑藉發現青蒿素提取方式和對全球瘧疾治療所做的巨大貢獻,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

    然而在青蒿素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屠呦呦和中國科學家團隊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複星國際旗下桂林南藥不僅參與了當年促使青蒿素問世的“523計畫”,更在此基礎上研發出治瘧特效藥青蒿琥酯,使大規模預防治療瘧疾成為現實。

    目前在抗瘧藥方面,有2家跨國公司(瑞士諾華、法國賽諾菲)和5家印度公司以及桂林南藥共8家企業的口服ACT通過世衛組織藥品預認證。複星桂林南藥是全球唯一有注射劑和口服劑通過PQ認證,也是全球通過抗瘧藥PQ認證品種最多的創新製藥企業(10個口服製劑和3個注射劑),其它通過世衛組織認證的企業都只有口服製劑通過認證。

    也就是說,作為人類抗擊瘧疾的先鋒,中國不僅為世界貢獻了青蒿素的提取方式,更通過傑出的民族製藥企業直接為數以億級的瘧疾患者免除痛苦。

    研發創新:讓治瘧科研突破走出實驗室

    1969年,一個特殊的時期催生了一個在中國寫下多項記錄的新藥的誕生。

    援越抗美的戰爭時期,瘧疾成為一個在這個熱帶雨林地帶不可回避的難題。過去治療瘧疾的奎寧類的特效藥,已經開始產生嚴重的抗藥性。

    1972年5月23日,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了一項緊急軍事任務“523計畫”研製抗瘧新藥,一共組織了43個單位進行“會戰”。屠呦呦是當時的領軍人物之一。作為當時身處前線的廣西化學製藥的領導者,桂林南藥參與了研究工作。

    經過不斷實驗,屠呦呦領導的專家們正式從青蒿草裡提煉出了抗瘧疾的有效單體青蒿素,並于70年代初將青蒿素的分子結構很清晰地解析出來。有了原料結構,下一步就是怎樣研發、生產出成品藥了。

    1977年,桂林南藥在青蒿素基礎上成功化學合成了青蒿琥酯,青蒿素系列藥品中第一個自主研發的新品種誕生了。

    青蒿素類藥物是用青蒿草提取物製成的抗瘧疾特效藥,是我國唯一被世衛組織認可、享譽世界的自主研製化學藥。青蒿素是中國研製的第一個化學藥品,是典型的利用中藥基礎,研製成功的西藥,標誌著我國新藥研發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治療瘧疾快速、高效抗藥性小的青蒿素,被國際社會譽為抗瘧疾藥研究歷史上的里程碑,世界衛生組織坦言,中國在中藥學基礎上發明的青蒿素系列藥品,是“近50年來人類治療瘧疾的最大進步。”

    桂林製藥自主研發成功的青蒿琥酯, 1987年獲得了國家衛生部頒發的一類新藥證書,是新中國一類新藥的001號證書。青蒿琥酯具有毒性低、起效快、療效高、複燃率小的特點,現已在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註冊銷售,解除了許多瘧疾患者的痛苦,世衛組織稱其為“最有效”的抗瘧藥,2000年將其列為抗瘧藥基本藥物。

    在成功研發口服製劑的同時,複星醫藥的科學家還將目光投向注射劑。1987年,國家002號新藥頒給了桂林南藥的青蒿琥酯注射劑。作為靜脈注射用藥,它可以被人體快速吸收,此後科學家又對它進行了不斷的研發技術改進和生產工藝改進。

    2010年,世界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公佈報告顯示,注射用青蒿琥酯的療效明顯優於奎寧,並向各國建議用桂林南藥的注射用青蒿琥酯取代奎寧作為治療重症瘧疾的一線用藥。2015年1月29日,桂林南藥的注射用青蒿琥酯又登上法國獨立醫學雜誌《處方》(Prescrire)一年一度的“榮譽榜”,成為首個進入榜單的中國原創藥。

    走向國際:青蒿琥酯28載終獲WHO預認證

    青蒿琥酯這一“中國神藥”走向全球獲得國際認可的道路並非坦途,從1977年青蒿琥酯誕生到2005年從WHO獲得預認證供應商資格認證,桂林南藥付出了28年的持續努力。

    複星醫藥成立之初,當時的董事長郭廣昌和總裁汪群斌,就立志做中國自主創新的藥品,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幫助更多人獲得健康。並購桂林南藥後,複星希望將創新藥青蒿琥酯系列藥品和國際接軌,真正造福全球瘧疾患者。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說:“的確,中國的瘧疾患者非常少,但複星看到了這個中國創新藥的國際價值。”

    全球口服抗瘧藥的市場規模約為2億人份(一個人份即指一個完整的治療療程),一人份的口服抗瘧藥的採購均價在1美元左右。目前90%的抗瘧藥市場是以全球基金為代表的國際藥品採購機制把控的“公立市場”。供應“公立市場”的抗瘧藥必須通過世衛組織藥品預認證(WHO pre-qualification)且被世衛組織的《瘧疾治療指南》推薦。

    世衛組織於2001年啟動藥品預認證項目,主要針對愛滋病、結核病和瘧疾這三大世界流行疾病,除了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高之外,其發病人群主要分佈在以非洲為首的全球經濟欠發達地區,而世衛組織建立藥品預認證專案的初衷,就是為了説明這些生活在貧困地區的人民獲得品質有保障且可負擔的藥品。該項目從設立之初就以歐盟和美國的藥品品質標準為基礎並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提升,現在世衛組織藥品預認證的水準已基本達到歐盟標準,對GMP(生產製造)和GCP(生物等效性試驗)的要求較中國現行標準更高。正是這個門檻將不少中國抗瘧藥生產商擋在了“公立市場”之外。

    汪群斌說,中國品牌藥要走向世界,創新和品質是藥品評價的重要標準,複星醫藥要國際化,必須要達到最高水準。因此,公司在品質和工藝標準上不斷下功夫,並根據WHO的要求對產品的生產標準進行了多方面的提升。就青蒿琥酯的生產,世界衛生組織的醫藥專家多次來廠檢查工作,每次都提出了不少改進的建議,甚至是一些很細節的問題。比如,國際專家提出,針對生產中可能出現的酸性物質濺入眼睛現象,需要安裝一個向上沖水的自來水池,以便生產工人沖洗眼部。這些國際水準的配套的要求,公司都不斷改進。

    青蒿琥酯發明人、時任桂林南藥總工程師劉旭回憶說,青蒿琥酯作為新藥,是把藥理臨床的試驗結果變成資料提交給國外的,從東南亞,到非洲,到南美洲,我們對國外是分頭來的。跟現在的WHO的PQ認證不一樣,最早是從泰國開始,然後到越南、印度,法國,瑞典,當時這些國家認為雖是做了臨床,但是這是東南亞的結果,不能代表世界的瘧疾流行區,因為存在人種差異,所以他們要求在當地做臨床,我們從1989年提供材料,做臨床,到1990年開始泰國、緬甸,越南、非洲等地註冊成功,是第一個青蒿素類藥物在國外進行註冊成功的藥品。

    2005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在坦尚尼亞的阿魯桑會議上,正式確認青蒿琥酯的原創者是桂林製藥。桂林南藥的青蒿琥酯,在中國醫藥史上實現了三次突破——這是中國製藥企業首次從WHO獲得預認證供應商資格認證,它使中國化學藥物成品實現了零的突破,也是中國真正意義上走向世界的第一個自主研發並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獨立品牌的化學成品製劑。

    公益助天下:中國原研藥為全球抗瘧戰役貢獻力量

    2005年12月19日,桂林兩江機場上停著一架阿聯酋航空公司的運輸專機。這架大飛機的到來讓各界為之震動,因為這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專門用來運輸價值數百萬美元桂林南藥生產的抗瘧藥物,也標誌著中國創新藥更好造福世界的開始。

    如今,複星醫藥桂林南藥出口的抗瘧藥約占中國抗瘧成品藥出口總量的70%-80%,也是中國政府援助非洲的主要藥品。青蒿琥酯系列創新藥品(含口服製劑和注射劑)累計已幫助近2億瘧疾患者恢復健康;特別是創新藥品Arte sun(注射用青蒿琥酯)目前已全面取代奎寧注射液,在全球30多個國家註冊銷售,在全球重症瘧疾市場佔有率90%以上;截止目前為止已挽救有700多萬重症瘧疾患者的生命,且主要為5歲以下兒童。為兒童瘧疾死亡率的下降做出了卓越貢獻。

    借助產品的優勢,複星醫藥積極配合中國政府的援非抗瘧工作,自2006年起,共承擔中國商務部對非援助項目百餘個,涉及30多個國別。此外,複星醫藥積極配合世界衛生組織在非洲季節性瘧疾高發地區開展季節性瘧疾化學藥物預防療法專案(SMC),以5歲以下兒童為目標受眾,開發並上市新產品SPAQ-CO。複星醫藥還攜手瘧疾防治領域全球頂級專家,開展“eCME多媒體線上醫學培訓”專案,通過視訊會議等基於互聯網的多媒體互動形式為非洲地區醫務人員提供一個線上學術交流平臺,幫助其瞭解前沿醫學知識,自我提升的同時有機會與頂級專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促進非洲當地醫療進步。

    僅僅過去三年內,複星醫藥桂林南藥就向全球市場供應了2380萬支注射用青蒿琥酯,挽救了340多萬重症瘧疾患者(90%以上為非洲人民)的生命。

    世衛組織表示,早期診斷和治療可減少發病及死亡,能夠幫助減少瘧疾的傳播。而青蒿素類聯合用藥(ACT)被認為是非重症瘧疾的最佳療法,特別適用於惡性瘧原蟲瘧疾。2000年以來,隨著青蒿素類抗瘧藥的廣泛使用,全球瘧疾死亡率下降47%,非洲地區瘧疾死亡率下降了54%,而非洲兒童死亡率下降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