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中國經濟網:發現“青蒿素”,讓中國創新藥品造福世界
中國經濟網上海10月8日訊(記者李治國)10月5日,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與另外兩位科學家一起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是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也是歷史上第12位獲此殊榮的女性。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授予屠呦呦該獎項,旨在表彰她對瘧疾治療所做的貢獻。
屠呦呦的獲獎,不僅僅是對她本人以及中國科學家的認可,更說明國際醫學界、科學界對青蒿素系列藥品治療瘧疾作用的最大認可。至此,青蒿素和瘧疾這兩個和國人久違的詞彙,再次回到公眾視野。記者日前在採訪複星醫藥時瞭解到,複星醫藥旗下桂林南藥共8家企業的口服ACT通過世衛組織藥品預認證,桂林南藥至今仍是唯一通過該項認證的中國抗瘧藥生產商。自2005年首個抗瘧藥通過世衛組織預認證以來,在過去的十年內,桂林南藥共有13個抗瘧藥製劑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的預認證,特別是原研、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青蒿素類注射劑Artesun是世衛組織推薦的治療重症瘧疾的首選用藥。僅僅過去三年內,複星醫藥桂林南藥已向全球市場供應了2380萬支注射用青蒿琥酯,較上一代藥物多挽救8萬多個生命,有340多萬人(90%以上為非洲人民)因此而獲益。如今,複星醫藥積極配合中國政府的援非抗瘧工作,自2006年起,共承擔中國商務部對非援助項目百餘個,涉及30多個國別。
從抗擊瘧疾說起
談起青蒿素的研發,就要回顧當年的歷史,回顧瘧疾這一疾病的危害。瘧疾是一種由蚊子傳播的完全可預防可治療的傳染病。瘧疾是非洲前五位死亡原因(占20%),並占非洲大陸疾病構成的10%。在瘧疾高發國家和地區,用於瘧疾的醫療費用占當地公共衛生費用的40%。瘧疾病人占住院病人的30~50%,占門診病人高達50%。
《世衛組織2014年世界瘧疾報告》指出,2013年全球約有1.98億人次感染瘧疾,死亡人數為584,000人,其中大部分瘧疾死亡病例發生在非洲兒童,平均每分鐘有一名非洲兒童死于瘧疾。
2014年,全球97個國家和地區存在持續性的瘧疾傳播。預計全球有33億人存在瘧疾感染風險,其中12億為高發地區的高風險人群。全球每1000人中有1人罹患瘧疾。
比爾蓋茨也撰文提到:“最糟糕的是瘧疾,每年殺死60萬人以上,有2億人因為患病常常連續數日只能臥床不起。它威脅世界一半的人口,導致每年損失數十億美元。“
有個可怕的比喻被常用於瘧疾對人類的威脅,在青蒿類抗瘧藥未被廣泛使用之前,全球瘧疾的死亡人口相當每小時失事了一架大型客機。剛進入21世紀時,每年全球至少有3億瘧疾急性發病的病例,死亡人數在100萬人以上,約90%的死亡病人發生在非洲,其中大多數(約80多萬人)為年幼兒童,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高達71%。嚴峻的是,瘧疾在非洲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該病對抗瘧藥的耐藥性。過去應用最廣泛、最便宜的氯喹,已經普遍存在耐藥性。因此,許多國家不得不改變他們原來的治療政策,轉而去使用更有效的藥物,包括聯合用藥,以便減緩耐藥性的發展。
從解決抗藥性入手
實際上,耐藥性問題早就引起了我國的高度重視。1967年5月23日,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了一項緊急軍事任務“523計畫”研製抗瘧新藥,一共組織了43個單位進行“會戰”。屠呦呦是當時眾多的領軍人物之一。作為當時身處前線的廣西化學製藥的領導者,桂林南藥參與了研究工作。經過不斷實驗,屠呦呦領導的專家們正式從青蒿草裡提煉出了抗瘧疾的有效單體青蒿素,並于70年代初將青蒿素的分子結構很清晰地解析出來。
青蒿素類藥物是用青蒿草提取物製成的抗瘧疾特效藥,是我國唯一被世衛組織認可、享譽世界的自主研製化學藥。青蒿素是中國研製的第一個化學原料藥,是典型的利用中藥基礎,研製成功的西藥,標誌著我國新藥研發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治療瘧疾快速、高效抗藥性小的青蒿素,被國際社會譽為抗瘧疾藥研究歷史上的里程碑,世界衛生組織坦言,中國在中藥學基礎上發明的青蒿素系列創新藥品,是“近50年來人類治療瘧疾的最大進步。”
根據桂林南藥青蒿琥酯研發老科學家劉旭回憶:“1977年5月21日,桂林南藥正式參與了523計畫,當時研發的青蒿素特別好,但是有兩個美中不足,第一個就是劑量大,希望提高療效,第二個是不溶于水,對於瘧疾的搶救不利,當時的任務就是解決水溶性的問題和提高療效。科研組給廠裡的研究計畫就是這樣寫的。我是在77年6月做的衍生物的研究,當時做了13個衍生物,做出來後,把我做的樣品拿到廣西醫學院做藥效篩選,同時在廣西寄研所做臨床,我負責做化學公關,他們是做藥理和臨床。8月,當時有一個編號804,就是現在的青蒿琥酯,請廣西醫學院篩品以後在13個裡面比較起來它最好,即可解決水溶性的問題,而且療效提高5倍,,這就是最開始研發出的青蒿琥酯;經過後期不斷的完善和臨床試驗,最終獲得成功。”
據瞭解,桂林製藥自主研發成功的青蒿琥酯, 是青蒿素系列藥品中第一個自主研發的新品種,並在1987年獲得了國家衛生部頒發的一類新藥證書,是新中國一類新藥的001號證書。青蒿琥酯具有毒性低、起效快、療效高、複燃率小的特點,現已在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註冊銷售,解除了許多瘧疾患者的痛苦,世衛組織稱其為“最有效”的抗瘧藥,2000年將其列為抗瘧藥基本藥物。cctv在新聞聯播中報導,“青蒿琥酯為中國造福世界的中國國藥”。
在2010年,世界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就公佈報告顯示公司的注射用青蒿琥酯的療效明顯優於奎寧並向各國建議用注射用青蒿琥酯取代奎寧作為治療重症瘧疾的一線用藥。消息一出,非洲各瘧疾流行國對此普遍關注。目前相關市場佔有率已經超過了90%。2015年1月29日,公司的注射用青蒿琥酯又登上法國獨立醫學雜誌《處方》一年一度的“榮譽榜”,成為首個進入榜單的中國原創藥。
青蒿琥酯的廣泛推廣和使用使得青蒿素類藥物在國際範圍內逐步被認可。也可以說,正是因為青蒿琥酯的顯著療效和國際美譽,才使得這個遲來了40年的諾貝爾獎最終實至名歸。
應該強調的是,世界衛生組織(WHO-PQ)認證的過程是艱難的,當時桂林南藥董事長嚴嘯華回憶說,“從2004年12月1日向世界衛生組織遞交預認證申報材料,到2005年12月21日第一次PQ正式通過,前前後後根據WHO的問題提交了4次補充資料,共回答了146個問題。為了預認證的通過,前後共5次同WHO有關官員進行彙報和溝通。”
記者瞭解到,自2005年首個抗瘧藥通過世衛組織預認證以來,在過去的十年內,桂林南藥共有13個抗瘧藥製劑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的預認證。其中,有3個是注射劑,10個口服製劑,藥品涵蓋瘧疾預防,非重症瘧疾治療和重症瘧疾搶救。桂林南藥是中國抗瘧藥製劑唯一通過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企業,特別是原研、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青蒿素類注射劑Artesun是世衛組織推薦的治療重症瘧疾的首選用藥。
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2000年以來,隨著青蒿素類抗瘧藥的廣泛使用,全球瘧疾死亡率下降47%,非洲地區瘧疾死亡率下降了54%,而非洲兒童死亡率下降58%。特別是複星醫藥桂林南藥的創新藥品Arte sun(注射用青蒿琥酯)為全球首創,是國際治療重症瘧疾的金標準,WHO強烈推薦的重症瘧疾治療首選用藥;目前已全面取代奎寧注射液,在全球30多個國家註冊銷售,在全球重症瘧疾市場佔有率90%以上,是全球唯一通過WHO產品預認證的注射劑產品;截止目前為止已挽救有700多萬重症瘧疾患者的生命,且主要為5歲以下兒童。為兒童瘧疾死亡率的下降做出了卓越貢獻。
從創新研發起步
必須說明的是,當前中國的瘧疾患者非常少,因此,在複星並購桂林南藥之前,抗瘧藥物在桂林南藥的生產量也非常少。但複星看到了這個創新藥的國際價值。複星醫藥成立之初,當時的董事長郭廣昌和總裁汪群斌,就立志做中國自主創新的藥品,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幫助更多人獲得健康。並購桂林南藥後,複星希望將創新藥青蒿琥酯系列藥品和國際接軌,真正造福瘧疾患者。當時,中國有青蒿素原料藥在做非洲私立市場,行銷和市場的投入相當大。當時的複星醫藥總裁(現任複星集團總裁)汪群斌強調:“抗瘧藥是大量的治療人群是貧苦大眾,我們應該儘量降低抗瘧藥的價格。“而私立市場的行銷費用巨大。
當時,抗瘧藥的市場主要是公立市場占主導,但公立採購市場必須要通過WHO的預認證,對品質和生產工藝都是有超高的要求。複星醫藥桂林南藥決定迎難而上,汪群斌說,“中國品牌藥要走向世界,創新和品質是藥品評價的重要標準,複星醫藥要國際化,必須要達到最高水準。”因此,公司在品質和工藝標準上不斷下功夫,當時的桂林南藥董事長嚴嘯華帶領一支隊伍參加了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培訓,並根據他們的要求對產品的生產標準進行了多方面的提升。就青蒿琥酯的生產,世界衛生組織的醫藥專家多次來廠檢查工作,每次都提出了不少改進的建議,甚至是一些很細節的問題。比如,國際專家提出,針對生產中可能出現的酸性物質濺入眼睛現象,需要安裝一個向上沖水的自來水池,以便生產工人沖洗眼部。這些國際水準的配套的要求,公司都不斷改進。嚴嘯華自豪地說:“最初我們參加供應商資格認證,是國際衛生組織的專家手把手教我們,但現在青蒿琥酯方面我們桂林製藥廠的標準比國際藥典的標準還要高。”
2005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在坦尚尼亞的阿魯桑會議上,正式確認青蒿琥酯的原創者是桂林製藥。桂林南藥的青蒿琥酯,在中國醫藥史上實現了三次突破。
1987年,中國實行新藥審批辦法以來,青蒿琥酯是中國第一個通過新藥審批,獲得了中國一類新藥的第一號證書,而青蒿琥酯制注射劑獲得第2號證書。
2005年12月21日,桂林製藥代表著中國企業實現零的突破,獲得世界衛生組織預供應商的資格認證。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青蒿琥酯片的用藥標準上,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在國際藥典沒有修改之前,把國際藥典加桂林南藥企業對青蒿琥酯片的內控標準作為製藥標準,寫下了全世界唯一一個把企業內控標準作為國際標準參照的記錄。,目前,桂林南藥生產的青蒿琥酯在有效期內的溶出度為85%,新出廠的能達到95%,而國際標準只要求75%。因此,公司的藥品研發的技術和生產工藝始終走在世界前列。
2005年12月19日,桂林兩江機場上停著一架阿聯酋航空公司的運輸專機。這架大飛機的到來讓桂林的媒體為之震動,因為這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專門用來運輸價值數百萬美元桂林南藥生產的抗瘧藥物的。也標誌著中國創新藥走向世界的開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自2014年8月起,桂林南藥已經接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無國界醫生組織(MSF)的數十萬份注射用青蒿琥酯的訂單。在接到第一個“埃博拉疫區”緊急訂單後,桂林南藥第一時間向國際社會做出承諾,給予疫區訂單最高優先順序,在最短時間內供貨,與中國政府一道為全球抗擊埃博拉戰役盡綿薄之力。至今,桂林南藥已經向獅子山、賴比瑞亞、幾內亞等埃博拉疫區緊急供應數十萬份的青蒿琥酯針劑用於當地重症瘧疾患者治療,有效防止因醫療條件惡化引發重症瘧疾人數增加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增加,並降低交叉感染發生。複星醫藥以及桂林南藥的負責人均表示,今後進一步加強優秀的藥品的研製,讓中國“智造”的藥品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