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宇委員:利用遠端診療和人工智慧助力西部扶貧
近年來,上海在醫療衛生方面,主要採取選派優秀醫療專家赴西部醫院掛職、西部醫護人員赴滬交流培訓、捐贈醫療設備以及大病轉診等途徑進行對西部貧困地區對口支援幫扶,但西部地區由於農村人口比重高,老齡化進程加速,醫療體系起步晚、底子薄等原因,總體呈現人才隊伍建設滯後、診療能力不足、分級診療難以開展等現象。
陳啟宇提出,借助飛速發展的遠端醫療和人工智慧技術,讓醫療服務能以指數型指長速度從中心城市延伸至鄉鎮甚至村一級,實現東西部醫院或診所間的服務互聯、醫患服務互通、醫療資源互享,飛躍式地帶動西部貧困地區醫療服務品質和效率的提升,有望鞏固中央和各級政府下大力氣達到的扶貧成果。
利用上海提供的眼底掃描器和線上診療系統,陝西清澗縣棗林則溝村醫給村民進行眼科疾病和慢病的早期普查。(復星基金會供圖)
遠端醫療指用互聯網手段進行跨地域的會診和治療,遠端醫療開展的時間相對較長,設備依賴度低(通過電視機或手機都可以開展),技術相當成熟。
人工智慧則指通過大資料、AI機器人等手段協助醫生對病患進行診斷和治療。醫療是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的重要領域,已有多個技術平臺逐步進入商業化應用。陳啟宇說:“由於人工智慧平臺具有便捷、高效、資源配置不被時空限制等特點,如果能集中資源,形成有效的幫扶機制,將帶來貧困地區的醫療服務範圍、水準和效率的革命性的提升。”
陳啟宇建議,由上海市政府出臺政策,對落實遠端診療和人工智慧健康扶貧的優秀單位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酌情以精神獎勵、稅務優惠、資金獎勵及人才政策獎勵等方面進行適當激勵,推動更多社會力量更全面地參與遠端診療和人工智慧健康扶貧工作中來。
陳啟宇還建議,上海市政府相關部門建立遠端診療和人工智慧資源整合平臺,形成多種力量聯動、支持健康扶貧的格局。政府主管部門可與市內各數位成像設備供應商、互聯網技術公司、互聯網設備供應商以及醫院等社會力量單元協商,在自願參與的基礎上形成合作機制。在此基礎上,瞭解清楚貧困地區當地的詳細需求,回饋回平臺,從而制定高度精准、效果可測的工作方案,促進平臺的發展和進化,同時形成長效機制,從根本上防止因病返貧。
此外,陳啟宇建議應選取部分上海對口幫扶地區進行試點,通過試點找到成熟解決方案並足夠全面後,再考慮在全國迅速推開。 “進行公益扶貧的同時,要堅持市場主導。”陳啟宇認為,政府有效引導,社會力量自願參與,不搞單純的行政命令,而是激勵上海的優勢醫療資源下沉到西部鄉村,同時企業應善用貧困地區的醫療場景對AI診療技術進行有益補充,逐步形成穩定、可持續、雙向的業務流,最終形成上海和貧困地區共發展、共獲利的造血機制。
對於中西部貧困地區醫護人員的醫療水準低、專業能力參差不齊等問題,陳啟宇提出,新科技手段的推廣還要依賴傳統醫療扶貧手段的進一化深化,不斷提高當地市、縣、鄉鎮醫護人員的水準,才能發揮遠端醫療和人工智慧的威力,其中縣醫院尤其應該作為重點,國家加大投入,用多種管道引入人才,配合科技創新,才能保證健康扶貧戰役的最終勝利。
為配合國家健康扶貧工程,在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導下,復星基金會、《健康報》社、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等聯合啟動“健康暖心——鄉村醫生健康扶貧專案”。專案預計開展10年,前3年在國家級貧困縣探索試點,至少覆蓋全國100個縣,15000個鄉村,約15000名鄉村醫生,惠及1500萬人。專案旨在為貧困地區培養並留住一批優秀的鄉村醫生,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可及性,使農村貧困人口基本醫療得到保障。專案包括“五個一”工程:開展一項鄉村醫生保障工程、推出一個健康扶貧慢病簽約服務包、救助一批大病患者、組織一批暖心鄉村醫生評選、升級一批智慧衛生室。